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中国在联合国怒斥霸权,世界为何沉默?
2025年6月,美军“午夜之锤”行动以雷霆之势轰炸伊朗三处核设施,125架战机、75枚精确制导炸弹、14枚巨型钻地弹倾泻而下,国际法在B-2隐形轰炸机的轰鸣中被碾得粉碎。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中国常驻代表傅聪面对100多国代表,用“强烈谴责”三个字撕开沉默的帷幕——这是外交辞令中最严厉的批评,相当于在规则崩塌的悬崖边竖起警示牌。
美国的“定罪式打击”开了多危险的先例?
特朗普政府这次行动像极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升级版:无需联合国授权,不用确凿证据,只要白宫认定“威胁”就能动武。更危险的是战术创新——美军负责远程打击,盟友地面配合,最终目标直指政权更迭。若此模式在伊朗得逞,从委内瑞拉到缅甸,任何被美国贴上“不听话”标签的国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靶子。
伊朗议会以“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动议反击时,全球油价应声暴涨8%。这条承担全球三分之一海运石油的咽喉要道一旦被锁,世界经济将瞬间窒息。讽刺的是,制造危机的美国却转头要求中国“劝伊朗冷静”,仿佛忘了是谁先扣动扳机。
中国为何必须站出来?
傅聪发言稿里藏着一组关键数据:中国连续7年是伊朗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400亿美元,德黑兰地铁、伊斯法罕炼油厂等3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正处建设关键期。美国炸弹落下的瞬间,炸碎的不仅是离心机,还有国际社会对公平秩序的期待。
当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感慨“中国在交朋友,美国在树敌”时,其实点破了两种文明的博弈。五角大楼的作战地图上,伊朗被标记为“桥头堡”;而在北京的外交棋盘上,这里代表着“主权平等”原则能否存活的试金石。
沉默的大多数在恐惧什么?
非洲联盟闭门会议上,某国代表私下坦言:“我们连抗议声明都不敢发。”这种恐惧源自赤裸的现实差距:伊朗军力排名全球第14尚遭重创,小国怎敢冒险?但沉默终将反噬——今天美国能用“威胁”之名打击伊朗,明天就能用“反恐”借口轰炸任何国家。
傅聪发言结束后,俄罗斯代表立刻跟进谴责,而英法代表低头翻文件的画面被路透社镜头捕捉。这种微妙对比印证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最新研究报告:当霸权突破底线时,敢于对抗的往往不是同等体量的对手,而是拥有独立战略意志的大国。
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鸣笛声与联合国大厅的沉默形成荒诞二重奏。当中国把“强烈谴责”变成一面照妖镜时,照出的不仅是美国的双标,更是全球治理体系溃烂的疮口。或许历史会记住2025年这个夏天:有人用导弹改写规则,有人用声音守护底线。
#美军空袭伊朗 #中国强烈谴责 #霍尔木兹海峡危机 #联合国宪章 #霸权主义 #中东局势 #国际法危机 #一带一路
沈阳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