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定档7月底,大家的讨论也愈加热烈,尤其是家长们。很多人纠结:到底该不该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心里既有想带的冲动,又担心孩子看了后做噩梦。其实,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孩子的年龄。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完全不合适——年纪太小,记性差,甚至可能连电影情节都不太记得。像我女儿已经12岁了,《731》上映后,我打算和她爸爸一起带她去看。不过,去之前肯定要做一些准备——先讲讲历史,做些心理暗示,实在不适宜的镜头也要巧妙避开,手挡一下,总得有个缓冲。毕竟,当年731部队在中国的大地上,残忍地做着活体解剖实验时,根本没考虑过那些无辜的孩子是否会做噩梦。现在,如果不告诉孩子真实的历史,却让她们接触到日本漫画、樱花这些符号,她们的认知岂不是大错特错?
孩子终归是要长大的。很多教育,如果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而如果我们忘记过去,不仅是背叛了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的人,还意味着我们将无法警醒自己,甚至可能步入危险的深渊。记住过去,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警戒。
据说,赵长林导演从2017年便开始拍摄《731》,过程中,遭遇了无数的阻碍和压力,面临了数不清的危险,经历了7年的辛苦拍摄,才终于完成了这部电影。然而,在电影完成后的不久,竟然遭到了一群“百万家长”的举报,理由也都大同小异:“太可怕了,怕孩子看了之后做噩梦,心理留下阴影。”姑且不管这些举报的人是否真的是家长,我们就暂且把他们当成是家长吧。那我想说:你觉得可怕,不想看,没问题,完全可以选择不看。但是,难道你非得举报吗?举报个什么劲?是不是觉得你的抖音被刷到就不太爽?更有甚者,竟然有人怀疑这些举报者是否是“日奸”,这都成了公众话题。
展开剩余73%至于我个人的观点,《731》这部电影,12岁以上的孩子应该看。理由很简单,至少有三点:
首先,731部队是历史上最让人心碎的一段惨痛记忆。当年中国人被称为“马路大”,这词语的日语意思是“剥了皮的原木”。为何如此称呼?因为在731的实验室里,中国人根本不是人,而是用来做活体实验的“物品”。有冻伤实验、鼠疫实验、火焰烧烤实验、人马互换血液实验、胎儿病菌实验、人体四肢互换实验等几十种残酷实验。而这些实验的目的就是让这些“马路大”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清醒——绝不能让他们麻醉,不能让他们丧失意识。长达13年间,至少5000人因此死于非命。而为了实验的真实效果,每个被实验者都必须保持清醒,不得麻醉。这种冷血的实验,有多残忍,大家可以想象。
接着是“干燥实验”,这个实验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日本军队会将活人绑在椅子上,放入高温干燥室,任由烤风灼烧,汗水不断地流出,却又被热风迅速蒸发。如此反复,不到15小时,体内的水分几乎被烤干,最终,活人仅剩22%的体重——人就这样被活活烤死!还有“冻伤实验”,受害者被放到零下30度的寒冷环境中,用冷水不断地浇淋双臂,几小时后,双臂结冰,再用盐水冻得更冷,最终冻伤致死。这些都是731部队对中国人进行的冷血实验。
而这些残暴的行径,至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二战结束后,731部队的成员们不仅没有接受任何惩罚,反而有些人安然度过了余生,甚至成为了医生、学者。最离谱的是,731部队在战争结束时,将其研究数据交给了美国,换来了“全员赦免”的条件。美国拿到这些数据,便在其本土建立了世界级的生物实验室——德特里克堡实验室。这些人,最终只为了换取自己的一条命,而抛弃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我们的孩子,可能一无所知。如今,网络上有个非常火的视频:日本小孩赤裸上身在冰雪中跑,而中国小孩坐在摇摇车上,唱着“爸爸的爸爸是爷爷”。虽然这只是一个片面的表现,但也不禁让人感叹:我们的孩子过得太安逸了,生活在温暖的温室里,而温室之外,许多无形的危机正悄悄逼近。我们已经太久没有感知过真正的风雨了,然而,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列强虎视眈眈。
去年《731》举报事件爆发后,网友扒出了其中的一些可疑细节:举报者几乎全是新注册的小号,文案内容也像是抄袭粘贴。而令人不安的是,日本右翼团体竟联合发起要求网飞下架预告片,短短48小时内竟然集结了5万人的签名。这些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势力在操控?他们为何要极力掩盖历史的真相?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没有权利替先辈们去原谅历史,但我们有责任让下一代铭记这段历史。历史并非一部可以轻松翻过的书。看《731》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挑战,但我们不能回避。如果连电影都不敢看,我们又如何直视过去、面对现实?
什么才是现实?看看如今的俄乌冲突,再看看伊以局势,这就是现实。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警惕任何潜在的危机。
回想当年我在哈尔滨参观731遗址时,心情无比沉重。站在那片曾经饱受摧残的土地上,我不禁泪如雨下。讲解员从后方喊道:“别回头,向前看,前方有光。”这句话至今让我铭记于心——我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里,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
愿我们都能铭记历史,勇敢前行。
发布于:山东省沈阳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