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览时评:距离8月1日关税截止日仅剩一周,印美贸易谈判仍卡在农产品市场开放的“死胡同”。印度拒绝牺牲数亿小农生计,美国则担忧对印妥协会削弱其对欧盟、日本的谈判筹码。这场拉锯战背后,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战略与莫迪“本土保护”政策的直接碰撞。
谈判僵局的核心:农产品与政治博弈
印度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双方在乳制品和农产品关税削减上寸步不让。印度农业涉及6亿人口生计,任何让步都可能引发政治地震;而美国坚持要求印度取消对奶酪、苹果等产品的进口限制,甚至要求印度放弃对本土农产品的补贴政策。这种“触及红线”的诉求,让谈判桌弥漫着火药味。
美国的战略考量:为后续谈判“立规矩”
特朗普政府将印度视为“试金石”——若对印让步,欧盟和日本必然要求同等条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明确表示:“协议质量比时间更重要。”这种强硬姿态背后,是对全球贸易规则重塑的野心。但印度并非墨西哥,其13亿人口市场和地缘价值,让美国难以简单挥舞关税大棒。
印度的拖延战术与潜在风险
印度试图将农业争议推迟到临时协议后解决,但8月1日关税威胁已迫在眉睫。若美国对印度珠宝、化工品加征26%关税,印度出口将损失37亿美元。尽管官员宣称“秋季前有望达成协议”,但特朗普的关税通知函可能比协议更早送达。
僵局背后的全球贸易连锁反应
从墨西哥30%汽车关税到欧盟农产品反击,特朗普的贸易战已形成“多线作战”态势。印美僵局进一步证明:美国正在用关税重构全球供应链,而新兴经济体首当其冲。若谈判破裂,全球经贸体系或将迎来更剧烈的震荡。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印度的小农经济与美国的战略野心如同两列对开的火车,唯有在最后一刻转向,才能避免双输结局。正如印度出口商所言:“关税只是暂时的疼痛,但保护主义的伤疤会留存更久。”
沈阳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