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仕
对新格律诗词的有益探索
作者 雷海基
当代江苏诗人胡恒仕先生,看到了格律诗在当代的局限性,也看到了当代格律诗出现了新情况,便用心研究新格律诗,先后写了一本书两篇文章论述“新格律诗词”,即《新格律诗词创作简法》(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我为什么要倡导“新格律诗词”》(顶端新闻网)《胡恒仕专访:发扬诗学主张,推广中华新韵》(中华网)对新格律诗进行了有益探索。
胡恒仕所倡导“新格律诗词”不同于新月派的现代格律诗。“新格律诗词”特别讲究传统的法度规则,尽可能的与古风诗,杂言诗及各类变体诗词分清界限,为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及正体词牌“正本清源”,提倡写作正宗的无可非议的律诗、绝句和词,致力于传统诗词的现代化改造。胡恒仕关于“新格律诗词”的论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传统诗词(旧格律诗词)存在的主要问题
胡恒仕认为:传统诗词最大的问题是晦涩难懂。“传统诗词给人的感觉通常是晦涩难懂,但很多诗人流传最广的经典佳作却无一例外都是非常明白通透一读就懂的,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等。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只有让人民大众看得懂,明白是非高下美丑,人民大众才能抉择保留发扬什么,抛弃淘汰什么。所以,从理论上讲,诗词应该要写得明白通透但必须远离低俗,才能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但是,要把诗词写得明白通透有艺术性且不低俗又是很困难的。写得雅的往往堆砌雕琢多隔看不懂,能看得懂的往往偏俗无趣无味无深度,有想法有深度的往往失之粗糙缺少艺术性。”
他认为:语言晦涩不可取,但“浅近”的诗词是浅显近俗,可比成淡水,虽清澈却无品味。古雅诗词的明白通透,可比成清酒,清澈而有品味。矿泉水是两块钱一瓶,而名酒是两千块钱一瓶,这二者之间价值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但谁都知道清酒里面也有相当比例的淡水。“浅近”的诗词是被历史无情淘汰的对象。
他认为毛泽东已经看到了旧体诗的问题,他说:毛主席指出了旧体诗词的四大不足:一是很难写,不易学;二是束缚思想,难以尽情表达;三是不通俗、不易懂;四是只面向少数知识分子,不易普及。毛主席认为旧体诗词需要革新,但他坚决反对打破诗词格律。他说“这’格’与’律’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打破,否则,就成了顺口溜。旧体格律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关于新格律诗词提法
胡恒仕经过研究认为:说到“新格律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新月诗派。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提倡的一种现代诗歌,它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其理论核心是著名学者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色彩美和建筑美。其理论和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形成流派,史称“新格律诗派”。
1926年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文中明确提出诗歌不能废除格律,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包括建筑的美。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强调 “有音尺,有平仄”。闻一多认为 “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格律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讲,听觉方面包括格式、音尺、平仄、韵脚等。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绘画美:闻一多认为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他在诗作中经常出现红、黄、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的物象,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建筑美:闻一多认为中国文字是象形的,中国人鉴赏文艺至少有一半的印象要靠眼睛来传达,新诗应利用这一特点。他把新诗的建筑美与律诗相比,认为新诗格式更丰富,且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节与节、行与行虽不必字数完全相等,但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理论层面:闻一多的“三美” 理论为新诗创作提供了具体的格律参照,让诗人在创作时有了明确的形式依据,使新诗从单纯对语言的关注转向对形式的重视,推动新诗走向规范化,为新诗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打破二元对立思维。当时诗界存在 “中 — 西”“新 — 旧”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闻一多的理论融中与西、新与旧于一体。他既借鉴西方诗歌分行写法等元素,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中国文字象形、单音等特性,将传统诗歌的听觉美感与西方诗歌的一些特点结合,发展出听觉与视觉美感相结合的新诗理论,拓展了新诗理论的视野。丰富诗歌美学原则。《诗的格律》是现代文学文体学有关诗的文体的重要文献,它对诗的文体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了新诗新的美学原则,是对 “五四” 以来新诗创作的反思,有助于重建文学新秩序。
创作层面。闻一多的理论促使新月派等众多诗人投身新格律诗创作,形成了新格律诗派。闻一多认为新诗格律应根据内容确定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使得新诗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传统律诗的固定格式,而是呈现出整齐中有参差、参差中见整齐的体式特征,为新诗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世诗人在创作时,即便不严格遵循“三美” 原则,也会借鉴其对形式美的追求,注重诗歌的行数、字数、节奏等,让诗歌在形式上更具美感和表现力。
审美层面。“三美” 理论使诗歌审美从单一走向多元。音乐美让诗歌具有朗朗上口的节奏韵律,增强了听觉审美;绘画美通过辞藻营造出斑斓的色彩效果,丰富了视觉审美;建筑美以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给人以整齐有序的美感,从整体上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品质,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闻一多的理论促使诗人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这使得诗歌不再是简单的情感抒发,而是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审美性,推动了中国新诗艺术品质的整体提升,对后世诗歌审美标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闻一多的理论主要是对新诗说的,也是对旧格律诗说的。他力图使新诗有格律诗一样的美,使旧格律诗有新诗语言的表现力。新旧两种诗结合产生新格律诗。他的这一主张与毛泽东有共同处。
关于新格律诗词的主张
胡恒仕的《新格律诗词创作简法》一书借鉴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又可以应对毛泽东前面提出的几个问题。
1、坚守格律。诗词 “坚守格律” 指在创作中遵循传统诗词(如唐诗宋词)
形成的格式规范与艺术准则,核心包括以下要点:声律规范:讲究平仄交替,通过声调的抑扬对比形成节奏;注重押韵规则,如韵脚的位置、韵部的统一(近体诗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使音韵和谐。结构形式:遵循固定的句式与篇章结构,如五言、七言的句长,律诗八句、绝句四句的篇章体制,词则依“词牌” 规定句数、字数、句式。对仗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需对仗,即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称,增强语言的对称美与表现力。
2、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诗词创作中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指以凝练、通俗的表达传递丰富内涵与复杂情感,化繁为简是摒弃冗余辞藻,用极简语言承载深厚意蕴。如古诗中以 “大漠孤烟直”(王维)寥寥数字,勾勒壮阔边塞图景,将环境的苍凉、景象的雄浑浓缩于短句,以少胜多。化难为易是将抽象情感、复杂事理转化为具象可感的表达,或用通俗意象消解深奥内核。如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用日常动作与常见景物,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变得直白可触,让读者轻易领会。这种理念并非降低艺术难度,而是在锤炼语言、提炼意象的基础上,实现 “深入浅出”,既保持诗词的凝练美,又让情感与意境易于被感知和共鸣,是诗词 “言有尽而意无穷” 特质的重要体现。
3、“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的诗词,核心是打破文学门槛,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内涵。 这类诗词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直白自然:少用生僻典故、古奥词汇或复杂格律,多采用日常口语化的表达,如白居易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简单文字勾勒画面。情感贴近生活,题材多围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日常见闻(如亲情、友情、劳作、四季变化等),容易引发大众共鸣,比如李绅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直击农耕生活的辛劳,人人可感。
4、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指在传承传统诗词核心价值与规范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与个人创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守正。坚守传统格律规范:遵守诗词的体裁要求,如近体诗的平仄、押韵、对仗,词牌的句式、声律等,保证诗词的形式美感和音乐性。
文化内核。传承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家国情怀、山水意趣、哲理思考等,延续中华文化的审美基因。
艺术手法。借鉴传统的比兴、用典、炼字等技巧,确保作品在表达上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创新。突破与时代接轨。内容革新,将当代生活、社会议题、个人独特经历融入创作,使诗词反映时代面貌,避免题材陈旧。形式突破,在不破坏诗词本质美感的前提下,适当灵活处理格律,或尝试新的句式结构,增强表达的自由度。风格多元,结合现代审美视角,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既可以豪迈奔放,也可以细腻清新,打破传统题材的单一性。
简言之,“守正”是让诗词不失其“魂”,“创新”是让诗词焕发新的生命力,二者结合才能使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当代持续传承与发展。
胡恒仕所倡导的新格律诗词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全部使用新韵。用简明无争议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不再使用夹杂方言口音的错综复杂的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等古韵,使诗词吟诵更加朗朗上口,彻底摆脱对网络测韵工具的依赖。
文从字顺,诗味纯正。不以词害意,且又极其严格地遵守各种法度规则,使得诗词平仄押韵的声律合辙率达到百分之百,完全可以不谈“犯孤平”,“拗救”,“失粘失替”,“三平尾三仄尾”,“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及所有变格问题。力求推陈出新,不落俗套,书写新时代新生活,新视角,新感悟。
新颖独特的创作方式。采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art of midwifery)和中国哲学家老子的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通过特殊的启发手段,层层试错筛选并保留正确的,逐步深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或达到想要的目标,常常还能深度发掘写作者的潜意识,增加头脑中没有的东西,在坚守艺术真实的前提下无中生有,变不可能为可能。
这个方法能激发“辞前意”,又有“辞后意”。不少作者经常会遇到意多辞寡、辞难达意的困境。胡恒仕的《新格律诗词创作简法》不仅能很好的表达“辞前意”,更擅长于表达“辞后意”,且常常得到意料之外的新颖思路。多数评论家认为诗歌当“以意为主”,“立意在先”,“不可先辞后意”,他们坚持“辞前意”的诗学主张。但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以明代诗论家谢榛为代表的“辞后意”思想,他说:“今人作诗,忽立许大意思,束之以句则窘,辞不能达,意不能悉。譬如凿池贮青天,则所得不多;举杯收甘露,则被泽不广。此乃内出者有限,所谓’辞前意’也。或造句弗就,勿令疲其神思,且阅书醒心,忽然有得,意随笔生,而兴不可遏,入乎神化,殊非思虑所及。或因字得句,句由韵成,出乎天然,句意双美。若接竹引泉而潺浮动之声在耳,登城望海而浩荡之色盈目。此乃外来者无穷,所谓’辞後意’也。”谢榛直接指出人们在诗文创作活动中所存在的一种通病,即许多人在作诗之时都是先确立行文大意,然后再苦思冥想地去遣词造句以表达所立之意。
胡恒仕认为诗词守正是“坚守诗词传统味道纯正,不能变味。创新是道古人所未道,优时人所已言”。他认为创作诗词必须使用诗家语,就如金项链必须使用纯金打造一样重要。诗词要“意新,时宜”,要反映现实生活,就必然要有所创新,因为当代人的生活与古人的生活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新事物新词汇进入诗词已无法避免。但创新也是有个限度的,新词最好控制在二成以内。
关于新格律诗词创作方法
其《新格律诗词创作简法》一书中对不同体裁的诗词有非常详细的创作范例。这是以往各类诗话词话和格律诗词创作指导书籍中少有的。胡恒仕作了尝试性的有益探索。
创作诗词时最困难的是茫然无绪,头脑一片空白,写不出诗词;其次困难的是虽有立意但毫无新意可言,几乎所有作者写到某题材都会想到该立意,不值得写,勉强写了甚至远远不如AI写的好。
胡恒仕《新格律诗词创作简法》书中把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mid-wifery)引入诗词创作,对解决这个难题有很大帮助。“精神助产术”是通过启发手段层层试错并保留正确的,最后得到正确的结果。古代流传下来的所有诗词都是由诗家语语素构成的。《新格律诗词创作简法》就是通过较大规模的筛选合适的诗家语语素连词造句,作诗填词快捷高效,可以一举解决平仄、押韵、对仗、修辞、意境、格调,甚至立意、思路等一系列难点,不仅能写出超常新颖的好句子,还能发掘出头脑中没有的立意思路,这就是明代著名诗评家谢榛所说的“辞后意”(与“意在笔先”相反)的内涵。
胡恒仕还总结了新格律诗词创作方法,简法的实用操作具体表现在:
从诗家语语素库中摘录相关备用语素(查看书中诗素字库)。
确定平仄格律格式或词牌名。
确定押韵韵脚(查看韵部字库)。
自主发挥,按规则连词造句。
以下举他的诗例说明新格律诗词。
《稻河古街》(新韵)
寻常巷陌无妆扮,最是新奇今电线。
日月经行古稻河,流年六百淮之畔。
淮河畔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稻河古街,一朝有了电线作为妆扮,意义就非同小可,实现了由“古”到“今”的质的转变,因为有电线就会有各种现代电器和互联网,其内涵是相当大的。电线是新词汇,它出现在这里便是这首诗的创新部分,所占比重很小,几乎不影响诗味的纯正。
《欣赏3D数字对位视听音乐》(新韵)
风行水上一团火,海市迷楼今可索。
万籁声从对位出,单簧几缕花千朵。
用新语言写新生活,3D数字对位视听音乐,一种新产品,数字时代的新事物。写音乐不用一个听字,而用“水上一团火”“海市迷楼”“花千朵”等视觉形象表达,与“万籁声”共同营造了一种情境。3D数字对位视听音乐听觉的享受,变成了多维度的享受。
《新农业新农民》(新韵)
秀麦连冈新稼穑,何人苦笑何人乐?
田畴万顷有农机,半晌功成十日课。
题目有两个“新”字,两个“新”皆源于一个新名词“农机”,有了农机,农民才把过去需要十天干完的活半晌就干完了。新在科技,新在效率,新在快乐。
《贺大学同学秦杨国ACCA考试成功》
瑶台欲上路难行,辗转天梯步未停。
六万时辰朝圣地,一朝顿悟道初成。
ACCA考试是个新事物,是专业会计师资格考试,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认可度。上联写学习之难,下联写厚积薄发,皆含丰富的人情事理,做任何事情都需艰苦奋斗,而事业成功又是量变到质变过程,量变是缓慢的,质变是突然的。下联的“六万时辰”对“一朝顿悟”,是设置了一对冲突,诗的火花在冲突中迸发。一首成功的新格律诗。
清代赵翼感叹:“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论诗》)诗界有“唐诗之后无好诗”一说,因为,唐代之后的诗语言、语感、语境都相似,意象大同小异,无新鲜感。其后不断有人试图写出有新鲜感的诗,但由于中国仍然处在农耕社会,数千年农耕社会下的生活环境没有大的变化,语言也就没有变化,在这个大环境中诗词也不可能脱离这样的语言环境,诗词的语境与古代一脉相承。
胡恒仕先生生逢其时,在当代进入工业社会时研究诗词创新有了绝好机会。当代已经产生了用新语言写新生活的诗词。但绝大多数诗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重大变化,仍然习惯于用旧语言写旧题材,缺乏赵翼希望的新鲜感。此时此刻读一读胡恒仕先生关于新格律诗词的论述和主张,读一读他的新格律诗词,应该是有益的。
在中华诗词由旧转新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更多像胡恒仕先生这样致力创新的文章和新格律诗词。
2025年7月8日
主要参考资料
1、胡恒仕《新格律诗词创作简法》(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
2、胡恒仕《我为什么要倡导“新格律诗词”》(顶端新闻网)
3、《胡恒仕专访:发扬诗学主张,推广中华新韵》(中华网)
(胡恒仕,笔名胡桃,1971年生于江苏建湖,当代新格律诗词倡导者,著有《新格律诗词创作简法》一书。诗歌作品曾获第八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百家诗会一等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注册教师,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会长,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书法作品《冬青花》入选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第22届当代中国实力派书画拍卖专场”。诗歌作品入选《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第三卷 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沈阳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